超高強度鋼Q-P-T工藝
瀏覽量
為節(jié)約能源和原材料及環(huán)境保護,急須提高鋼件強度、減輕鋼制品重量,降低鋼鐵產(chǎn)量。根據(jù)高強度鋼應(yīng)具備的顯微組織,作出超高強度鋼的成分和熱處理工藝設(shè)計。Speer等提出的淬火-碳分配(Q&P)工藝,使淬火鋼中含有馬氏體基體以提高強度,和適量的殘余奧氏體為相當?shù)乃苄院晚g性作出貢獻。這在Fe-Mn-Si(Al)TRIP鋼中獲得證明。含Ni的中碳鋼中也顯示Q-P工藝的有效性。為使淬火鋼具有更高的強度,引入復(fù)雜碳化物沉淀強化機制,改造Q-P工藝,發(fā)展出淬火-碳分配-回火(沉淀)(Q-P-T)熱處理的新工藝。和Q-P工藝阻礙碳化物析出不同,在Q-P-T鋼中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,如Nb或(和)Mo,在Q-P-T處理中須使馬氏體基體上析出復(fù)雜碳化物,以進一步增加鋼的強度。
Q-P-T鋼的顯微組織、成分和熱處理設(shè)計
為獲得具有相當韌性、抗拉強度接近或超過2000MPa,且價格較低廉的超高強度鋼,其顯微組織宜為: 較薄納米級的條狀馬氏體,包有相當厚度的殘余奧氏體,以此為基體,析出細微的復(fù)雜碳化物,但不含滲碳體,并且其奧氏體晶粒應(yīng)細化。由此其成分(wt%)設(shè)計為:含C﹤0.5%,1%~2%Mn或(和)Ni以降低Ms并呈固溶強化,1%~2%Si(或~1%Al)以阻礙滲碳體的析出;加入0.02%Nb或(和)0.2%Mo,使奧氏體化時晶粒細化,回火時彌散析出碳化物。設(shè)計的Q-P-T熱處理工藝為:較低溫度奧氏體化,淬火至一定溫度(QT)以獲得適量的馬氏體。Magee-Koistinen-Marburger公式表示鋼的Ms、淬火溫度(Tq或本文的QT)和所得的馬氏體分數(shù)f間的關(guān)系。
對碳鋼,淬火溫度或馬氏體量為決定鋼最終強度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條狀馬氏體形成時,碳可能由馬氏體擴散(分配)至鄰近奧氏體。在淬火溫度,也可能自馬氏體沉淀出ε(η)過渡碳化物。為使更多殘余奧氏體富碳,并穩(wěn)定至室溫,常用較高(Ms以上)溫度停留、進行碳分配。復(fù)雜碳化物的沉淀可在分配溫度(PT)下進行,也可在PT較高或略低溫度下(TT)進行。最后水淬至室溫(RT)。熱處理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。
淬火溫度(QT)、分配溫度(PT)和在分配溫度下停留的時間,以及回火(沉淀)溫度(TT)和時間、決定馬氏體量及其碳含量,以及殘余奧氏體量及其含碳量,從而決定鋼的強度、斷后伸長率和韌性。
Q-P-T工藝的熱力學和動力學
Rao和Thomas以高分辨電鏡,及Thomas和Sarikaya以場離子顯微鏡原子探針揭示:低碳條狀馬氏體為富碳殘余奧氏體所包圍。本文作者等早在1983年就指出:由于碳在bcc馬氏體和fcc奧氏體中溶解度的不同,低碳馬氏體形成時,碳將由馬氏體擴散到奧氏體,按一些文獻中的數(shù)據(jù),可將碳在兩相中的分配如圖2所示。
在淬火-碳分配-回火處理中,除碳擴散和碳化物沉淀外,還可能發(fā)生其他相變,尤其在較長時間保溫時,奧氏體還將轉(zhuǎn)變?yōu)樨愂象w鐵素體(無碳化物貝氏體)。碳擴散到奧氏體(圖2)的動力學,由Fick定律計算,或以DICTRA軟件作計算。在Q-P-T過程中,碳擴散(分配)、碳化物沉淀和貝氏體相變的綜合動力學需另辟蹊徑,加以描述。如本文作者所指出:Speer等提出Q-P工藝熱力學基礎(chǔ)為限制條件準平衡(CPE),后改稱限制條件碳平衡(CCE),其前提是:在分配過程中,(1)僅碳原子作長程擴散,(2)碳化物析出被完全抑制,(3)馬氏體/殘余奧氏體的相界面保持不變;這不為事實所支持。因此,由CCE模型計算所得結(jié)果與實驗值存在較大差值。如經(jīng)Q-P處理后殘余奧氏體量的理論預(yù)測值比實驗值高達一倍,如圖3??梢姡赒-P工藝中,碳不能由馬氏體“完全”分配至奧氏體。事實上,在Q-P過程中,不但有碳化物析出,而且近來實驗證明,馬氏體/殘余奧氏體的相界面明顯遷動。Speer等對此表示認可,認為這使狀況更復(fù)雜化。
Q-P-T工藝熱力學是以穩(wěn)態(tài)平衡為基準,計算碳化物沉淀和貝氏體相變的ΔG,以ΔG=0求得上述兩個相變的臨界溫度。馬氏體/殘余奧氏體的數(shù)量及它們的含碳量都因發(fā)生上述兩個相變而改變。Q-P-T動力學待以后進一步討論。
將上述設(shè)計的大致成分0.485C-1.195Mn-1.185Si-0.98Ni-0.21Nb(質(zhì)量分數(shù),%)鋼進行如下的Q-P-T處理: 850℃奧氏體化300s,淬火至95℃鹽浴保溫10s,再經(jīng)400℃鹽浴分別保溫10s,30s,60s,300s進行碳分配及碳化物沉淀后水淬至室溫。經(jīng)400℃保溫10s分配后呈現(xiàn)抗拉強度達2160MPa和斷后伸長率11%;這可能是含碳量小于0.5%、具相當塑性的最高強度級馬氏體鋼。保溫小于60s的保持抗拉強度大于2000MPa。殘余奧氏體量在淬火態(tài)為4.1%,經(jīng)400℃分配10s后增至6.4%,足見碳分配的功效;隨保溫時間延長,因發(fā)生其他相變,殘余奧氏體量將遞減。實驗揭示,因復(fù)雜碳化物的析出,鋼的抗拉強度比淬火態(tài)的增高130MPa,顯示回火沉淀強化的作用。此鋼在Q-P-T處理中顯微組織和性能變化的詳情將另文發(fā)表。初步研究又顯示:鋼經(jīng)Q-P-T處理后強度和塑性的綜合性質(zhì)優(yōu)于雙相鋼、TRIP鋼、一般馬氏體型鋼、Q-P鋼和經(jīng)Q-P處理的含Ni鋼的性質(zhì);見圖4(以[17]中Fig4為基礎(chǔ),加入Q-P-T鋼)。Q-P-T鋼的成分和熱處理工藝還待進一步優(yōu)選。
設(shè)計含碳小于0.5%,1%~2%Si(或~1%Al)(質(zhì)量分數(shù))、低合金元素Mn(Ni)和碳化物形成元素Nb或(和)Mo鋼,經(jīng)淬火-碳分配-回火(沉淀)(Q-P-T)熱處理,能獲得抗拉強度達>2000MPa和斷后伸長率>10%。Q-P-T工藝較Q-P工藝能使鋼獲得較高強度。詳情需進一步研究。